1)第1117章 改变之路 (第三更,求订阅)_开局推演,美利坚大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117章改变之路(第三更,求订阅

  每一块钢铁里,都藏着一个国家兴衰的秘密!

  这句话是谁说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一语道出了19世纪国家兴衰的根本。

  19世纪什么工业最重要?

  肯定就是钢铁工业了!

  钢铁即是国家,因为工业生产离不开钢铁。没有钢铁就无法制造蒸汽机,无法制造机床。也就不可能以机器生产机器。自然也就没有了工业革命。

  也正因如此,大明帝国一直以来对钢铁工业都是极其重视的。

  从1862年,南华的大华钢铁公司的那座高57英尺炉膛直径10英尺,年产量不过区区3600吨左右的炼铁高炉,再到1870年,大华钢铁的1号高炉年产量达到3.6万吨铁,从蒸汽鼓风机到热风炉,再到开始使用卷扬机将物料送到高炉顶部,皮带机、火车和手摇轨道车等被用来移动炉子和主轧跨。这些技术进步大大提高了高炉的产量。

  四年后,也就是帝国五年,大华公司的7号高炉生产了10万吨生铁/年。

  如果说每一块钢铁里都隐藏着一个国家兴衰的秘密,那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作为世界头号钢铁大国的大明帝国,无疑已经找到这个秘密——技术。

  当欧美各国还在那里靠着小高炉堆积着产量的时候,大明已经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大型高炉,甚至出现了一座高炉的年产量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巨型高炉。

  “这就是龙伯吗?”

  “龙伯,相传远古时候有一个巨人国,名叫龙伯国。龙伯国的人身材个个顶天立地,走几步就能绕世界一圈。”

  利国驿铁厂是李徐州创办洋务时办的第一座铁厂,最初投资不过区区几十万两,年产量不过数千吨而已,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年钢铁产量已超过14万吨。

  “德年兄,你的意思是,咱这次就引进这个?”

  潘志俊连连点头说,说着一口西南官话的他,在惊叹的时又说道。

  在过去的这些年里,得益于上万名留学大明的留学生回国,带回的技术以及知识,华夏的洋务事业发展远超过历史,从东北到中原腹地兴建了大量的厂矿企业,修建了大片的铁路,尤其是没有了满清的掣肘之后,更是达到突飞猛进的程度。

  潘志俊抿了抿嘴,犹豫道,

  “不过这样的大型炼铁高炉所需要附属设备之多,远多过小厂,这也意味着投资更大,再加上铁矿矿山以及附属设施的投资,至少需要投资上千万元,这笔钱……华夏那边百废待兴,实在是拿不出来啊!”

  这次潘志俊来大明是为什么?

  就是为了引进钢铁厂所需要的设备,身为官二代的他曾在大明留过学,虽然二十五岁,却已经是候补道,深得徐州的信任,当然此徐州非彼徐州,他现在身处徐州是米纳斯吉拉斯州,大

  请收藏:https://m.yund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