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58章 混合肥料_重回七七种田养娃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瑛从小生活的环境不一样,家里姐妹六个,没有男孩,她就像男孩一样出去干活习惯了。

  平常还行,每到这春种秋收的时节,她就觉得在家里呆着不对劲儿,主要是身份没转换过来。

  被许世彦劝了几次,苏安瑛也渐渐明白过来,她现在是有丈夫有依靠的人了,没必要再跟以前那么拼。

  于是安心留在家里带孩子,家里家外收拾的板正利索,什么都不用许世彦操心。

  转眼间,九月过去,十月也过了大半,参地里起了参栽子,挑拣过后,准备栽参。

  开春的时候,于守广就说,拨给许世彦一百丈参土,让他做豆饼底肥试验。

  当时许世彦是照着一百丈来发酵的豆饼粉,结果夏天豆饼水追肥效果很明显。

  于守广这个后悔啊,就跟许世彦商议,能不能想个办法再多弄点儿肥,今年尽可能的多弄点儿参地做试验。

  这事儿,倒是也难不倒许世彦。

  他不光会用豆饼发酵做底肥,还会做混合肥料。

  炒熟粉碎的苏子、过石、腐熟的豆饼粉、炕洞土,以二、二、二、四的比例充分混合,再次堆积发酵。

  栽参时时每丈四斤左右施做底肥,三年后可增产百分之二十到三十。

  如果再配合豆饼水追肥,增产可达百分之五十。

  当然,这配方,许世彦可不会教给别人。

  混合肥配制,完全是许世彦自己动手,谁都没用。

  而且他要了很多东西,让人猜不出具体配方。

  不是什么技术都能无偿传授,这一手可是许世彦上辈子多年积累的经验。

  哪怕后来有了化肥,也比不上这种办法好。

  人参长势旺,不易起病害,做货出秤,不抽沟不白皮。开玩笑,谁会轻易外传啊。

  许世彦不传方法,队里也没辙,反正只要收成好就行了,其他的不能太贪心。

  小黑河这边五千来丈参地,有四千三百丈栽参,留下一千丈撒籽。

  栽参也不是容易的活,俩人一副架,早晨到地里先放池子。

  就是把大土垄用工具耧平摊开一部分,按照参地要求,土层要够一定厚度。

  之后用铁锹,在池面子上,按照一定行距挖沟,深度以五六公分为宜。

  若是不施肥,就可以直接把参栽子摆在小垄沟里了,株距根据参栽子大小来定。

  参栽子越大,株距越远,参栽子越小,株距就可以适当近一些,要留下足够的生长空间。

  参栽子摆好,再覆盖一层六到八厘米的土,就可以了。

  这是正常的栽参程序,而那些要施肥的试验田,则是在摆参栽子之前,多了个撒肥覆土的过程。

  这样一来,栽参的速度就要慢一些。

  当然,二大队有的是人手干活,慢点儿就慢点儿吧,谁也不在乎。

  只要人参产量增加,这点儿人工成本可以忽略不计。

  栽参这个活是倒着干,干活的人前头摆个特制的方盘,方盘两端各伸出一节木方。

  木方的长度,跟池面子宽度相同,木方上头,还钉着两根短木方,这两根短木方的长度一般是六寸,也就是行距。

  这东西,参业行话叫制子,就是专门用来衡量行距的。

  每次用力在池面子上一按,留下印记,拖动的时候照着印记来,就可以准确把握行距,不至于俩人你这边宽我这边窄。

  制子上的方盘,主要作用就是放参栽子。

  就这样,两个人一边栽参,一边拖着制子倒退,一天大概能栽十五到二十丈。

  当然也有干活快的,许世彦前世的时候,有两口子一天能栽五十丈。

  放到眼下,那是不可能,生产队大帮轰,谁肯出那个力啊。

  请收藏:https://m.yund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