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72章 为谁而战_挽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虽然可以加分,但是也容易引起地方百姓的不满,毕竟朝廷并无专项拨款,全靠地方官员自行筹款。

  有能力的官员可以劝说地方豪族拿出钱财来,但大部分官员只能选择额外的加派,这种没有限制的加派,最终就把有利于地方的一项德政,变成了加重地方百姓负担的恶政。

  毕自严本以为自己上任之后,最令自己头疼的,会是京城那些繁琐的小诉讼。京城人口近70万,官绅士商民杂居,而天子脚下的百姓,又是最不怕事的,因此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常常会闹上公堂。

  但是等他真正上任之后,才发觉事情并非如此。皇帝推行的行政改革,最先实施的地方就在顺天府。这项改革实行之后,他这个府尹往日最麻烦的两件政务,现在都被分流到下属官吏手中去了。

  反倒是以往可有可无的发展地方经济,维护地方社会的安定,成为了他的主要工作。

  毕自严原本以为,这是一项极为简单的工作,但很快他就发觉自己的估计再次错误了。

  从宫内发出的一道道指令,看似并不起眼,只是关注于一些平头百姓身边的琐事。但是当这些指令开始落实下去之后,京城面貌的剧烈变化,却让人难以理解了起来。

  毕自严甚至都可以打包票,过去数十年来京城风貌的变化,也及不上这半年多来的改变。

  从永乐皇帝重建北京城后,除了嘉靖皇帝修建了南面的外城,北京城的格局就没有大的改动了。

  而这半年内,京城大部分的街道全部翻修了一遍,主干道从土路改成了碎石路,一些商业区的街道上,则干脆铺上了从废弃的坊墙上拆除下来的砖块,成了平整而不泥泞的砖石道路。

  从外城左安门经过崇文门直达内城朝阳门的主干道上,则铺设了所谓的混凝土道路。在这条如同石头一般坚硬光滑的道路上,还有两条铁条连接起来的道路。

  按照以往的经验,如此大动土木,不仅京城百姓要抱怨徭役太重,就算是国库也应当难以支撑才对。

  然而让毕自严感到惊讶的是,如此大的道路翻新工程,京城百姓不仅没有摊派到额外的徭役,而且朝廷也没有出现不能负担的状况。

  他不由把自己的精力全身心的投入到了,现在顺天府变化的过程中,里面的经济到底是如何进行运作的了。

  难得在出巡回城的路上遇到皇帝,毕自严倒是很乐意趁这个机会,向皇帝请教一下其中的道理。

  原本打算询问毕自严事情的崇祯,到先是成了这位顺天府尹的询问对象。

  然而要说清这个问题,就算是崇祯自己也有些力所未逮。从17世纪到21世纪,400年的历史代沟,可不是他只言片语就能说明白的。

  他只是思考了一小会,便决定忽悠下这位大明的顺天府尹,好为自己减少个麻烦。

  朱由检转头看着毕自严,表情严肃的说道:“你问的这些问题,问的都很好,这些兴修土木的资金到底从何而来?这样的工程是不是能够一直修建下去?的确是顺天府现在一切问题的关键。

  不知毕卿有没有听说过一本叫做《国富论》的书籍呢?没听过,没听过就好…”

  请收藏:https://m.yund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