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5章 两大都司_崇祯之军火大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不能说出来。

  “呵呵,家里堂兄有五子,将小五王德发过继到咱膝下了。”

  黎玉田听了一脸顿悟的表情。

  王承恩依旧笑呵呵,“圣上爱惜臣,亲自封犬子为羽林右卫副参将。这孩子承蒙皇恩,虽然一腔热血,但是年幼无知,哪能上阵杀敌呀,今后,还请两位都司多多提携!”

  “圣上所封,肯定有大才,我等自当重用,是吧,平西伯。”黎玉田拍胸脯保证。

  “正是。正是。”吴三桂讪讪的回答。他脑子里哪有什么皇帝亲封副参将,全充斥着辽东都司。

  “灭建虏,难啊!皇上张张嘴,我吴三桂跑断腿啊!”

  当日,羽林右卫就被安排在大营各处,以充实包围圈。

  这些都是新招募的士兵,没什么作战经验,只能一边操练,一边办差。

  虽然羽林右卫自有建制,但是吴三桂暂时打乱了其建制,分差各处。

  同时给每个新兵都被安排了一个师傅,一对一教授和训练。

  以期快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战士。

  兵营里,大伙听说增援了一万新兵,提升了相当的士气。

  毕竟,这个年代的战争,士兵数量是极其重要的因素。

  坚守了大半个月的士兵看到风尘仆仆而来,脸上还带着兴奋、新奇神情的新兵,莫名的有种亲切感。

  来充当苦力的人,是亲切的。

  充当炮灰的,更是亲切的。

  即将攻城了,新兵如果不来,最终是谁冲在第一线呢!

  ……

  蒙古三部兵马,在夜战后损失了近半人马,惧于明军诡异的弩箭,不敢强行进攻,只是在四周徘徊,寻找战机。

  今日侦骑打探到明军又来了新军,足有万人,三部亲王更是惶恐,再不敢留在锦州附近。

  一面遣人回部落要求援兵开拔,一面派人去盛京,通报锦州城的情况,请求支援粮草。

  因明军势大,在端罗布亲王的建议下,四万蒙古大军绕过锦州北去。

  在锦州东北方,医巫闾山南端的大凌河西岸,驻扎下来。

  此地背靠河水,水草丰美,是休养生息的好地方。更何况北、西、南三面坦途,最适合骑兵驰骋。

  尤其是这里可以时刻监视锦州的战事,一旦吴三桂有异动,他们就可以做出相应行动,同时不用太过担心大明援军的袭击。

  可谓是敌动我动、敌来我战、不敌我跑。

  三部亲王料定吴三桂暂时不会攻城,在草原或者盛京的援兵赶来之前,他们不会有所行动了。

  ……

  朱友健在安排完顶层设计后,就将黄淮海地区的军政事务放给了李邦华、高第一文一武总管,自己力排众议,北伐去了。

  出征前,他亲自提拔了十几个文武官员,辅助李、高二人,同时也是一种制衡。

  没办法,到了皇帝这个位置,对臣工不能不信任,也不能全信任。

  要不是有后世看的官场小说和电视剧,朱友健还真不一定能有效应对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和利益纠纷。

  在地方上,因分到土地而踊跃参军的农民兵,合计起来有十多万,但是没有什么战力。

  现在大都被安排在当地城池,充实地方武装的同时,勤加操练。

  新兵们为自己的全家老小和田产,不敢有丝毫懈怠,个个勤学苦练。

  通过土地革命分到耕地和种子的大明百姓,喜笑颜开,陆续开始播种。前几个月战事连连,很多地方错过了春小麦的播种。但是五月可以播种高粱、小米、大豆等作物。

  华北大地一片忙碌。

  朱友健带着大军一路北去,沿途看到农忙场景,很是欣慰,中华民族总是这么乐观、勤劳。

  请收藏:https://m.yund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