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5部分_施主,请留步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丁玉鹏先生,原北京市西城区青年曲艺队相声演员。北京人,生于1928年,卒于……想不起来了,在网上查了,只有出生年月,没有去世的时间。想打电话问问熟人,又怕熟人骂我,“老爷子教了你那么多年相声,你连他哪年走的都忘了?白眼狼!”

  您得原谅我,喝酒喝的,脑子不大好使了。不是2004年就是2005年,要不就是2003年或者2006年……对了,是2004年,老爷子终年76岁,生日加上岁数,就是去世的年月。

  丁爷跟我师爷赵振铎是亲师兄弟,是我师父的师叔,我也叫师爷。您听着乱吧?传统艺术就这样儿,从艺人员之间都是圈儿套圈儿的关系。

  1994年,我跟付强从部队复员回北京。师父觉得我们传统相声的根基太差,师爷赵振铎先生已经查出癌症了,又教不了我们,而师父本人演出忙,也没时间。他觉着丁爷会的老节目很多,就让我们到丁爷家学传统相声。

  我师父这也是从自己身上取得的经验,他当初学相声,主要就是跟他的师爷王长友先生。跟师爷学节目有好处,第一,师爷上岁数之后不怎么演出了,有时间。第二,老年人没什么火气,有耐心。第三,生怕有朝一日把自己会的东西都带走了,所以玩儿命地教,毫无保留,不遗余力。

  说了半天,可能读者还在琢磨呢,“丁玉鹏到底说过哪段儿呀?”估计您一段也没听过,老人所在的是区曲艺团,上电视、上广播的机会很少,而且他们团八几年就解散了,老人一直在家待着,您上哪儿听他的节目呀?

  要说起来,老人还真算不上著名演员。跟同时代那些大师比起来,他也算不上表演艺术家,因为那个年代说相声的能人太多。但是老人要是活到现在,那绝对是个宝贝,因为他会的段子太多了,知道的东西也太多了。

  曲艺界、戏曲界都是这样,有不少被埋没的人才。出名的必定有能耐,即便台上看着差点儿,那他台下某方面必定是高人,要不然他也出不了名儿。没出名的不一定没能耐,没赶上机会,或者让自己的脾气秉性给耽误了。

  有时候自己也总埋怨,“谁谁谁还不如我呢,钱怎么都让他挣了?”转念一想,有多少比我能耐大得多的人,一辈子默默无闻。跟他们一比,我就踏实了。

  丁玉鹏行状

  行状,这是我从汪曾祺先生的小说《云志秋行状》里学到的词儿,就是为逝者写的生平。我佩服汪先生平中见奇的文笔、随遇而安的性格、无酒不欢的性情,所以也学着汪先生的样子,写个行状。

  1928年7月,丁爷生于北京地安门附近一个小康之家,是家中的独子。由于家境还算凑合,所以丁爷一直上到小学毕业。在老一辈相

  请收藏:https://m.yund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