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卷(33)_被耽美文掰弯后我爱上了作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合物开头会更加合适,小凌为什么不觉得是衍生化合物呢?

  衍生化合物的话,剂量估算值就可以满足实验了,既然要求严谨,那分子模拟才应该是最佳途径。大概是因为爱好使然,凌耿对分子模拟这一块很感兴趣,大二查资料的时候就自学了上百篇文献,进入课题组之后更是连上课空隙时间也不放过,所以对于李同泽的问题他才能回答得这么流畅。

  李同泽继续问:严谨是一方面,但是抛开这个,国外的实验为了减少误差,衍生化合物搭配准确剂量的也不在少数,动物实验作为前期实验,本来就是为了观察安全性,在没有任何数据揭露的情况下,你怎么就能肯定分子模拟才是最佳途径呢?

  动物实验之前的数据是属于本次课题保密范畴,也就是说凌耿查到的现有文献不可能给他任何提示,如果他凭借短暂快速地阅览文献就能提出分子模拟这个假设,并且能够给出合理的解释,那就说明李同泽看着凌耿的眼神愈发柔和。

  我被李同泽那样看着,殷切期盼,凌耿总觉得有些别扭,我自学了相关的课程,同类实验采用衍生化合物,但前期数据揭露出来后,结果都不算完美,甚至会返回到挑选化合物的起点,同类实验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大多都是循环两次后增设剂量组。

  他们不认为挑选化合物的过程出错了,并且在增设剂量组之后拿到了部分数据,可是那些数据我也看过,同样不够完美,那么有没有可能,一开始换个挑选化合物的方式,就能得到不一样的结果呢?所以我才说,分子模拟或许会是最佳途径。

  这一段话说完,就连于瞻脸上的表情也变得相当严肃了。

  从头开始说得简单,但是如果真的有那么容易,同类实验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蹈覆辙,凌耿刚刚的假设没有人提出过吗?有的。可是提出假设的人都没有信心,那些假设从一开始就没有实施的可能。

  没有人尝试,意味着这些假设都将落灰封尘,连查都查不到。

  但是凌耿提出来了,还是以那么轻松的态度,就好像是在唠家常般。他跟邵淮之一样,都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大胆创新的态度。

  这是于瞻自认为学不来的,也是研究人才中极为缺少的品质。

  于瞻愿意将之称为天赋,为研究而生的天赋。

  我记得,小凌是周四才加入的课题组。几分钟的寂静过后,李同泽打破了沉默。

  李同泽转向于瞻,视线相接的那一刻于瞻明白了老师心里的想法,于瞻接着说:是,这是加入课题组的第三天,仅仅三天。

  三天的时间,凌耿就给了他们惊喜,于瞻不得不重新审视凌耿,他就这么看着凌耿,在凌耿疑惑的眼神中不着痕迹地深吸了一口气,问:凌耿同学,你愿意考研吗?成为老

  请收藏:https://m.yund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