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11章 新一轮的军事动员(第一更)_我在大明当暴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商税500万两封顶了。

  按照目前的农税政策,农税的封顶值是2300万两,商税再挤一下,到700万两。

  也就是说一年税收极限是3000万两,一大半要扔到军事开支里。

  这是一项极其不平衡的财务开支,时间如果拖长了,就成了20世纪北方那个超级大国了,财政崩坏之后就是解体。

  所以,崇祯的时间不多了。

  要尽快增加更多的收入,并且尽快拿下辽东。

  拿下辽东、征服草原,那时候长城不是边界了,九边军政可以做大调整,可以缩减巨额开支,将战线直接压到西北的河套,往丝绸之路的方向发展,开通商路。

  一旦大明内部商业出具规模,便可以以规模化的产出对外倾销来赚取巨额的钱财,并且对外推行大明银钞。

  外面的雪越下越大,北京城如往日般热闹。

  一切似乎都如常,但是新一轮的军事动员已经开始了。

  崇祯四年十二月,曹变蛟领1万御林卫出关,抵达锦州,驻守锦州城。

  又从中央军抽出5万精锐之师,出关北上北府。

  不仅如此,整个年底,朝廷都陷入了空前繁忙的状态。

  为何?

  因为要移民。

  皇帝陛下已经下达了铁令,要有移民出张家口,抵达元上都城,要在元上都城安置10万汉民。

  移民的政策也给出来了,凡事愿意移民到元上都城的,免税10年,并且每人可以得到10两银钞。

  另外,元上都一带还有不少农田,先到者能够获得三亩田。

  移民之事,全交由户部主导,需对移出人口做在册核查、审控。

  这个消息刊登到北直隶、山西、山东等各地的大明日报上,在北方传播起来,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到崇祯四年十二月的时候,大明日报对北方的渗透,已经出具规模。

  朝廷的一个新政策出来,只需要按照流程下达下去,便可以很快传递到基层。

  例如移民这件事,连山西晋阳下面一个县城甲里的人都知道了。

  不过,因为有田,古代的农民世世代代居住在自己的地方,不愿意移民,除非是在本地完全生活不下去了的,或者那些商旅。

  移民具体要做的有哪些事?

  一、到本地官府报备登记,拿到移民证,得10两钱。

  二、从制定的关口出去,例如张家口、大沽口,出去的时候,要出示本地官府开具的证明。

  三、在指定的官道上行走,到了元上都,在那里的衙门出报道,登记,重新开具户口登记。

  这些操作,都是户部要去做,并且完成的。

  基本上,户部的官员是天天加班,夜夜加班,各地信使往来明显频繁起来。

  半个月之后,军政院御司使范景文抵达大沽口。

  大沽口是天津卫的渡口,京师支援辽东粮草,不少都是从这里运输出去的。

  范景文在大沽口登船后,五日之后,便到了皮岛。

  皮岛军团长刘兴祚亲自前来相迎。

  与范景文一同过去的,还有三万件棉衣!

  范景文将军委会的指示一字不差的传达给刘兴祚,并且将整理出来的文档也一并给了他。

  一起参会的还有陈新甲。

  如今皮岛上,加上陈新甲的5000义州精锐,一共有3万正规军。

  从登莱调了5000天武军过来,另外的2万是毛文龙留在这里的,基本上军纪废弛,要上战场都是肉包子打狗。

  所以,真正能作战的只有1万人。

  而军委会的指示是开春的时候,要在岸边建立一个简单的军事防卫处,阻挠滋扰建奴运输粮草。

  让皮岛所有将士感到兴奋的并不是朝廷来人了,而是来了三万件棉衣。

  皮岛这地方,冬天实在太冷太冷。

  。中文阅读网

  请收藏:https://m.yund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