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四十章 春闱结束_大奉打更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防止考官与学子串通舞弊,考官们需等贡士榜单确定,才能离开贡院。

  相对于前两场阅卷时的烽火狼烟,同考官们不管是态度还是情绪,都产生极大的变化。

  “狗屁不通,什么破诗也敢在会试上献丑。”

  “借竹喻人,以此咏志,角度虽然不错,但咏竹多过咏志,本末倒置了。”

  “哎,看了半天,没一首令人惊艳的诗。”

  “往年不也如此嘛,都习惯了。”

  阅卷官又叫做帘内官,他们一边阅卷,一边点评。乍一看气氛中火药味十足,其实是最轻松写意了。

  诗词不受重视,作的好锦上添花,作不好也无所谓。反正都是渣渣,学子们作出的诗,中规中矩便是难得。不值得考官们严肃对待。

  在京城,说到诗,有一个人绝对绕不开,他就是打更人许七安。被儒林奉为诗坛魁首,或者,大奉诗坛救星。

  “那许七安若是参加会试,不说别的,至少今年会试,将诞生一首传世诗吧。”

  “谁说不是呢,可惜许七安并非读书人,将来史书记载,元景年的诗词佳作皆来自此人,我们读书人颜面何存。”

  读书人对许七安的态度很复杂,既庆幸他的崛起,让这两百年来有那么几首拿得出手的诗,不至于让后人耻笑。

  又惋惜他是个武夫,而非读书人,因为这同样是一件会让后人耻笑的事。

  大奉两百年,读书人千千万,竟连一个武夫都不如。

  “千错万错,都是许平志的错。”

  就在这时,一位阅卷官展开一份誊抄的卷子,细看数秒后,他愣住了,身体像是石化,一动不动。

  但他的嘴皮子不停的在念叨,反复念叨。

  持续了几分钟后,这位阅卷官蓦地起身,环顾房内众同僚,深吸一口气,掷地有声道:“谁说大奉读书人作不出好诗,谁说的,谁说的?”

  阅卷官们纷纷看过来,神色茫然,不知道他发什么疯。

  诗坛衰弱都两百年了,当代读书人不擅诗词,这些都是事实,有什么好争议的。

  “啪!”

  那阅卷官把卷子拍在桌上,胸腔起伏,激动道:“我敢断定,此诗一出,必将名传天下。今年会试,必被史官记上一笔。”

  边上一位阅卷官看了他一眼,好奇的走过去,拿起卷子,定睛一看。

  疯狂似乎会传染,阅卷官捧着卷子,激动的浑身颤抖:“好诗,好诗啊,哈哈哈,谁说大奉读书人作不出好诗,谁说的?”

  这下子,其余阅卷官意识到有佳作问世,一窝蜂的涌上来,相互传递、品读。

  “好诗,当浮一大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才是读书人该写的诗。”

  “一个学子,如何能写出这饱经沧桑的诗?”

  “兴许是屡考不中,以诗铭志吧。”

  这首《行路难》的出现,就像是一群土鸡里混入

  请收藏:https://m.yund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