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47章 追寻线索_天眼:鉴宝无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王朝保持着密切的交往。

  这里没有称,不然根据所标的十三两半重,称一下物件本身的重量就知道是唐还是宋的了。

  十三两半,如果是唐时期的计重约在578克左右,而若是宋时期则在565克,这一点重量差异,靠手是掂不出来的。

  但不管是宋还是唐,这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好玩意儿,

  如果上拍的话,七位数应该是可以叫到的。

  众人正在讨论,赵轩的手机响了,一看来电是师伯黄正,他赶忙走出房间接了起来。

  “师伯…”

  “小轩,你在哪看到的陶俑?”电话里,传来高正略显激动的声音。

  “我在张掖。”

  “唉,小轩,听说过国家文物局打眼的事吗?”

  赵轩说不知,当下黄正就说了起来。

  94年潘家园,有一个卖陶俑的摊位,惊现几个北魏的陶俑,文物局专家花了十万块,把几件一把买了下来,

  恰好前一年,河南境内有一个北魏时期的古墓被盗,专家认为这一几个陶俑应该是出自那个墓。

  不着痕迹的聊了几句,听摊主说这确实是从河南那边淘回来的,当时不敢打草惊蛇,又怕是自己打了眼,

  所以将东西全部带回了局里,所有专家一致认为是真品无疑。

  有了确切的消息,他们就开始着手调查了,结果河南那边传来的调查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这并非是老物件,也就烧制在近两年,然后人为做旧的,这明说整个文物局的人都打眼了。

  文物局的人当然不信,当即就派了专家组去走访,结果找到了一个叫高旺的手艺人。

  高旺现场给他们从雕塑、制模、成型、手拉坯、施釉、彩绘一整套,现场来了一遍,让那些专家不得不叹服。

  而这个高旺,也是个奇人,他家本就在邙山附近,而不管是北魏陶俑,还是唐三彩,所用的胎土就是出自邙山。

  他家之前就有窑,除了烧砖瓦之外,他父亲也会烧一些仿三彩的工艺品,只是做的很粗糙,一眼可辨真假的那种。

  17岁时,父亲病逝,为了谋生他开始学习三彩工艺,别人学也就学个差不多,但他不一样,骨子里的那股子劲,

  让他觉得,自己要烧就要烧出最好的。

  当时他搜集了不少三彩和陶俑的残片,也经常去博物馆看真品。

  他又在邙山挖了黏土,选出各种制造唐代釉色的矿物质材料,将水和土坯按比例调配,通过塑形、上色、风干等工序后,再放进小窑炉烧制。

  烧制完之后,他又将作品埋到地底下,进行做旧处理。

  刚开始往往几个月才做成一件坯料,但烧制过后,与真品相差甚远,

  但这世界上的事,就怕的就是沉心钻研,花了近八年时间,他终于烧制出了第一个足以乱真的成品。

  在那以后,高旺也惹了不少祸事。

  曾有一个朋友花了90元订制了一批,结果当成真品流入了市场,最后他还被关了四天。

  不过现在的高旺,汲取了之前的教训,就算做出售卖,也会在陶俑身上加仿品标识。

  “师伯,这么说这些是高旺之前做的?”赵轩觉得不对,因为那玩意出土的时间不长啊。

  “唉,高旺有一个徒弟,算是本家的侄子吧,比他年龄也小不到哪去,当时也很喜欢这些工艺,从研究阶段就帮他打下手,顺便学习,

  按高旺的说法,此人的工艺不在他之下。

  我刚打了电话给高旺,说这个人在92年的时候,就出去打工了,至今杳无音信。”

  ……

  PS:此为真实事件,94年国家文物局所有人确实打了眼,而让他们大眼的就是河南一个叫高水旺的农民。

  他制作的陶俑与真的几乎完全一致。

  不过高大师并没有以此谋重利,之后变成了三彩非遗的传承人,还建造了自己的三彩工艺博物馆,

  至于说本家侄子之类,乃是山峰杜撰哈。

  请收藏:https://m.yund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