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99章 玻璃基板(下)_重生之北国科技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条普通的浮法玻璃生产线,恐怕全世界的LCD产量,再放大十倍,都用不掉。经济性很不好。

  第二个原因是后续工作复杂。

  LCD对玻璃表面的平整度等技术指标,要求相当的高。浮法工艺生产出来的玻璃,要经过很复杂的后续工艺,才可以使用。

  经过几轮工艺论证,冰飞的技术人员没招了,最后还是按照成永兴提供的思路,从头开始试验。

  ————————

  成永兴介绍的工艺方法,就是《溢流熔融法》。

  这个方法,后世成为LCD乃至手机屏幕领域的主流,但此时,它只是刚刚投入规模生产。

  《溢流熔融法》的发明是在1959年,但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太大进展。直到1985年,这个技术才被突破,真正变成一个有实用价值的生产工艺。

  1989年,康宁刚刚建立它的第一间工厂。正是这间工厂,把康宁送上了玻璃行业霸主地位。

  现在还是一切事情的起点。

  中国LCD产业,终于与世界同行,一同站在了起跑线上。

  液晶产业的第一次景气周期,马上就会到来。

  TFT-LCD的大风即将吹起,风口里的一切,都会迎风飘扬。

  ————————

  《溢流熔融法》这个名字有点怪,但解释起来比较简单。

  将玻璃液导入容器,玻璃液到达容积上限后,从容器两侧沿外壁向下溢流而出,类似瀑布一样在下方汇流后形成片状基板。

  这种工艺的优点很多,首先前期的设备投资比较低(与浮法相比)。另外玻璃在成型时不需要接触任何介质,不会产生因和介质有接触,而造成玻璃表面性质差异等问题,故此不需要后端抛光等加工步骤。

  所以,具有工艺简单,投资小,产能利用率高l等优点。

  这种方法的困难之处,在于它需要容器模具。当玻璃尺寸变大的时候,模具也面临因受机械应力,而产生变形。

  这时候,如何维持玻璃溶液水平度,如何将熔融玻璃液稳定打入摸具中心,都成了问题。

  这种方法制造的玻璃基板,尺寸越大,难度越大。发展到最后,制造液晶显示器的瓶颈,在于玻璃基板的原因就在于此。

  但此时,这并不是什么问题。当前LCD的主要面向对象,只是笔记本电脑。大小还没有超过10寸!

  ————————

  成永兴在玻璃基板上,也准备采用一个反动做法,那就是不切割!

  所有的各世代LCD生产线(包括后世的),其生产过程大同小异,都是对一块较大的玻璃基板进行加工。加工完成后,再切割成小块。

  这种方式,利于生产效率,增加生产量。

  例如,5代线的玻璃基板尺寸是米米。全部加工完毕,把它切割成6份。每份就是一个27寸(米米)的成品。一次加工,

  请收藏:https://m.yund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