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十三章 少年天子_大宋的天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智识宏远,为孟氏帝国霸业运筹帷幄,功勋卓著。

  赵季良,字德彰,济阴(今山东曹县)人。为人至孝,因母亲早亡,他对待从母(姨母)如事生母。“幼涉书史,长于吏治,尤善骑射”,堪称文武双全。

  庄宗李存勖非常器重他,官至太仆卿。明宗时,被派到蜀地公干,赵季良跟孟知祥是好朋友,从此就被孟知祥留在蜀地。

  孟知祥由蜀王而称帝,赵季良也是带头劝进的。孟知祥称帝后,他被拜为宰相。他忠于孟家,是难得的辅弼之才。

  枢密使王处回,“性宽厚爱士,颇有机略”,深得孟知祥的信任。

  保宁节度使赵廷隐是孟知祥麾下第一猛将,率军扼守剑州时,两次击败后唐石敬瑭。在与董璋之战中,赵廷隐有勇有谋,“斩首千余级”,董璋大败。班师到成都时,孟知祥“亲劳于郊外”。孟知祥称帝后,赵廷隐任左匡圣步军都指挥使,领保宁节度使。

  太原人张公铎是孟知祥的亲信旧臣,虽为武将,但“倜傥有节义,好文史之学”。弥牟镇大战,张公铎“率众大呼杀敌,所部士卒无不以一当百”,“董璋之败,实以公铎一战决胜焉”。早年就担任捧圣控鹤都指挥使,执掌皇帝亲军兵权。

  侯弘实原为后唐叛将李绍琛部下,孟知祥击败李绍琛之后,收为己用。在与董璋的战争中,侯弘实“颇与有功”,而且为人“循谨而沉毅”。

  六人之中,唯一可能有异志的就是李仁罕。

  早在后唐长兴元年(930),后唐明宗李嗣源准备征讨两川时,李仁罕和他的外甥张业就曾企图谋害孟知祥,投降后唐。出于稳定形势的考虑,孟知祥当时隐忍不发。加上在后来的战争中,李仁罕也确实立了不少战功。孟知祥称帝后,还没来得及处理隐患,就早早地病故了。任命李仁罕为顾命大臣,也是为了稳住他。

  李仁罕与赵廷隐两人因为抢功,险些刀兵相见,二人早就结下梁子。孟知祥将此二人同时安排进了辅政顾命班子,目的就是让这二位互相制衡。

  第二天一早,王处回赶到李仁罕家,李仁罕身着盔甲,腰悬利刃与他相见,王处回吓了一跳,哪里还敢把孟知祥驾崩的消息告诉他。

  准备了三天,枢密使王处回才和宰相赵季良,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宣布高祖遗诏,让孟仁赞在柩前继位登基,然后昭告开始发丧,全蜀哀伤。

  明德元年(934)七月二十九日,孟仁赞即位,改名孟昶,不改元,仍称明德年号(一直到后蜀明德五年(938)才改年号为庆政)。

  十六岁的少年孟昶,仓促间就被推上万万人之上的皇帝宝座,面对着这些自己曾经的叔叔伯伯们,面对着虎目圆睁扎里扎煞的金刚武将们,他的小心脏一直在不停地打着鼓。

  ◆惩奸除

  请收藏:https://m.yund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