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互相讨论_古代科举之路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他卡壳了。

  后面传来一道温和带着稚气的声音:“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注1】

  这是出自《中庸》的内容,与《论语》《孟子》相比,《中庸》只有3568字,背诵要轻松许多。

  但对赵锦堂而言,都是地狱难度。

  他这次整个身子都转了过来,可怜巴巴望着秦遇,明明他比秦遇大,身材也比秦遇壮,愣是做小可怜之态。

  秦遇叹了口气:“不是跟你说了,让你先理解意思,再背诵吗。”

  赵锦堂死记硬背,又不常温习,之前背过的东西经常忘记。

  果然,他吸了吸鼻子,道:“我忘了。”

  “你没做笔记吗?”秦遇不是气量狭小之人,他做笔记从来都没背着人。其他人要学,他乐意分享。

  但是最后都不了了之。

  赵锦堂咕哝:“做笔记就没空听夫子讲的什么了。”

  也有人想借秦遇的笔记,奈何秦遇字迹太潦草。秦遇无奈,繁体字笔画多,他能用繁体字记录已经很考验他了。

  两人四目相对,赵锦堂的眼神里都是对知识的渴望,把秦遇逗笑了。

  他道:“君子之道,淡而不厌。可以浅易理解为君子为人处世,虽淡泊却并不令人厌恶。”

  赵锦堂点头。

  “简而文,温而理的意思还记得吗?”

  赵锦堂迟疑:“简易有文采,宽和不失条理。”

  “对。但不全对。更深一点的意思是说,君子无欲无求,温润正直。”

  赵锦堂若有所思,又接着追问。

  秦遇按照字面意思讲给他听,末了,道:“有时候深究其意,还要联系上下文。”

  “前文有【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衣锦尚絅,内着艳丽衣裳,外罩麻布。暗喻了君子和小人对比,君子内敛谦和,日子久了,大家自然会发现。而小人毫无德行,却处处炫耀,只会被人耻笑。”【注2】

  “把整段话连接起来,就是告诉人们,人的一生很漫长,一时得失算不得什么,厚积而薄发。”

  秦遇看了一眼赵锦堂,下意识给他灌了一碗鸡汤:“学问是经验的积累,才能是刻苦的忍耐。”【注3】

  “你付出了什么,最后都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回馈你。”

  屋里鸦雀无声,众人不知什么时候停了背诵,竖着耳朵听秦遇给赵锦堂讲解。

  秦遇说的深入浅出,几人觉得自己对这段话理解的更深刻了些。再看看秦遇的小身板,都是人,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赵锦堂没想那么多,他专心回顾刚才秦遇给他讲解的内容,来回顺了两遍之后,再尝试去背,虽然还是有点磕巴,但是他把那一章的内容都背下来了。

  赵锦堂高兴坏了,抓着秦遇的胳膊摇晃:“你好厉害啊,我会了,我会了。”

  这好像一个信号,其他人动了起来。

  “秦遇,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你是怎么理解的,我是……”

  “秦遇……”

  谭秀才允许学生在班里互相讨论,相当于读书人之间文会的缩影,只是他们身份不够,年纪也小,一般读书人不会带他们玩。

  当然,若是你身份高,或者学问高深,文名远扬也是可以破例。

  秦遇也有很多地方不懂,这个时候就会把那些问题拿出来询问。大家一起进步。

  如果回答存疑,且没人能给出确切答案,他们就会把问题记下来,事后请教夫子。

  这种方式高效有用,秦遇也抄了一份。

  旁边人看过来,打趣道:“秦遇,你毛笔字写得挺工整的。如果你的笔记也誊抄成这样,我想就算花钱,都会有人愿意买一份。”

  秦遇心里一动,但很快压下了这个想法,“刘兄莫笑话我了。”

  对方跟刘文杬是同族,关系不好不坏,以前因为刘文杬的关系,对方对他很冷淡。后来刘文杬去了乙班,秦遇又全力念书,半点不藏拙,学习进度追上来,他们时不时能讨论一下文章内容,一来二去,关系就慢慢好了。

  秦遇也因此从对方嘴里得知,刘文杬私下没少编排他。说他用了下作手段哄了夫子,引得夫子偏心他,偷偷教导他,不然他怎么学得这么快。

  请收藏:https://m.yund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