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二十八章 展望_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终于投出去了,这篇文章投AM的问题应该不大,工作还是比较扎实的。”

  魏老师在办公室内踱步,自言自语道:

  “之前一直怕被其他课题组抢先发表,现在我们的工作终于投出去了,也算是一颗石头落了地。”

  许秋深以为然,这段时间,他非常努力的做实验,很大程度就是这个原因。

  大多数情况下,做科研,像是和天在斗。

  而在这种小概率撞实验的情况下,不仅要和天斗,还要和人斗。

  当真是双倍的其乐无穷。

  文章完成投递操作后,就可以稍微松一口气了。

  比方说甲课题组投稿,报道他们发现了P2FBT4T-2OD这个材料。

  哪怕在投稿后不久,乙课题组在其他期刊也发表了类似的工作,甲课题组也不用太过担心,他们可以宣称,是两个课题组同时发现这种材料的。

  这样的情况下,一般不会拿“其他人发表过类似工作”的理由拒稿。

  除非写的太烂,或者因其他原因被拒稿,才会受到影响。

  但如果在甲课题组投稿前,乙课题组就发表了文章,那么甲课题组就不能声称“自己最先发现这种材料”。

  而且在文章送审时,还很可能被发到乙课题组那边。

  因为编辑在选择审稿人的时候,会用大数据分析。

  有类似工作发表的研究者、领域大牛都会优先考虑。

  这时,甲课题组不仅要引用乙课题组的文章,还要找到其他创新点,文章档次也会下降不少,算是废了。

  ……

  至于许秋这篇文章之后的命运如何,就只能看同行评审,其他研究者对于这篇文章的认可情况。

  这就不是他们能够控制的事情了。

  一般,这种大文章都是五到七个审稿人的,至少要半数以上审稿人给出正向的意见,有些期刊甚至要求全部正向,文章才可能被接受。

  因此,也是有部分运气成分在其中的。

  “最近辛苦你们了,需不需要给你们放几天假,好好休息一下。”魏老师道。

  许秋看向学姐,只见她摇了摇头,说道:“不用了。”

  “我也不用。”

  反正魏老师的态度已经摆在了这里,主动问他们要不要请假。

  那么就算平常划一划水,魏老师肯定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与其要几天假期,还不如要几周宽松的外部环境,可能会更好。

  况且,这篇AM的工作投出去后,边角料还余下不少,那也是一篇篇的文章啊。

  ……

  回到寝室,许秋开始盘点近期的实验情况:

  从八月中旬开始合成实验,到现在十月下旬,两个多月,完成了所有的实验和文章撰写。

  进度上来看,还是比较快的。

  主要是实验进程比较顺利,没有遇到太大的瓶颈,也是运气比较好。

  而且还有模拟实验室的帮助,再加上每周基本上都在加班,干着

  请收藏:https://m.yund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