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九十三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求订阅)_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虽然心里面已经把这篇件稿判了死刑,但许秋本着负责任的想法,还是把对方的投稿完完整整的看了一遍。

  可惜,并没有找到什么其他的亮点,这篇文章主要的创新之处和许秋的AM差不多——“新材料”、“高效率”、“高结晶性”。

  而且,JACS期刊对正文篇幅的限制非常的严格,因此他们正文中报道的实验数据,还不如许秋那篇AM详尽。

  这篇工作的第一单位是港大的一个课题组,也算是有机光伏领域中不小的课题组,通讯作者是严虎。

  许秋在阅读文献的时候,也多次看到过这个严虎的名字,每年文章的产出不少,而且也发表过几篇《自然》的大子刊——《自然·光学》。

  没想到居然和他们课题组的实验撞车了。

  至于编辑把文章发给魏老师这边,也算是意料之中。

  大概率是编辑在文献数据库中,检索到了许秋发表的那篇AM。

  因为他们的投稿时间,是晚于许秋AM文章电子版上线的时间的,而文章接收之后的流程,先是作者proof,敲定最终版本,然后等待一般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文章会电子版上线,最后再等几个月才会正式发表。

  当文章当进入线上版本后,其他研究者就可以从对应的期刊搜索到对应的文章,不过此时没有期、卷号,正式发表后,才会有对应的期、卷号。

  许秋不禁唏嘘道:“如果没有我们这篇AM在前,他们的工作发个JACS还是没问题的。

  再如果他们能早点投稿,赶在我们电子版上线前,说不定稿件也到不了我们这边,毕竟ACS和Wiley是两家公司,数据库不共通,到时候和我们的文章同时发表,也是有可能的。

  可现在文章都到我们手里了,他们这工作也算废了,估计只能再改改,然后发篇二区回回血了。”

  陈婉清感慨道:“我现在算是理解魏老师,为什么一直强调‘做科研讲求一个快’,科研不仅是在和天斗,同时也是在和其他研究者竞争。”

  “是啊,不过也不能一味追求快而忽略工作的质量,毕竟和人斗,撞实验的情况比较少见。”许秋顿了顿道:

  “我估计他们应该也同步在做一些基于PCE11的横向研究,肯定还和我们的其他工作有所重叠,要是到时候他们发现侧链调控、P3T、P5T、特殊的光吸收光谱现象,这些相关研究的文章都被我们包圆了,他们老板会不会直接气得把这个项目砍掉呢。”

  “大概率还是会撞车的,不过我们文章都发的差不多了,和我们没多少关系啦。”陈婉清道:“他们真的是一步慢,步步慢啊。”

  许秋和学姐、学妹继续讨论了一会儿,开始写拒稿的审稿意见。

  这比大改、小改的意见好写多了,他花了几分钟便

  请收藏:https://m.yund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