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0 三星期时间,冲刺《自然》!(求订阅)_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接下来,田晴汇报了自己的工作。

  她近期主要基于许秋投稿《科学》文章中的底电池、顶电池有效层材料,设计了若干种传输层组合下的有机光伏叠层器件,初步探索叠层器件的器件结构与界面电荷复合之间的关系,目前并没有什么进展。

  这回田晴实验上进展缓慢是可以理解的。

  因此这次的实验涉及到一种新的CELIV测试方法,她也是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的。

  理论方面的研究和解释,主要将由芬兰Ronald团队进行。

  许秋这两周几乎没有做实验,专心码了两周的文章。

  之前缺少的实验数据,NIM第三方检测的数据,已经由莫文琳到京城送样得到,光源数据,是在上周四测好的。

  现在数据已经齐全,文章也已经撰写完成。

  因此,在上周日的时候,两篇文章被相继投出。

  其中,一篇是Y2体系,投了AM。

  另一篇是Y3-Y5体系,投了EES。

  之所以这篇选择投EES,单纯是因为许秋好久没有投这个期刊了,索性就去投了一篇。

  AM、JACS、EES、NC这几个材料领域的一区顶刊,也要雨露均沾嘛,当然,NC就算了,有些太贵了。

  而且,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许秋手上并没有EES的一作文章,倒是有一篇和学妹一起共一的EES,不过他是排在第二位作者的。

  随后,许秋代韩嘉莹、邬胜男汇报了她们的部分实验结果。

  首先,学妹合成出来了L2、L6、S1两种给体材料,并基于这三种给体材料制备了有机光伏电池,器件性能基本重复出来了文献中的结果。

  同时,学妹还按照许秋的指示,对L2、L6材料进行改性,开发出了包括L2-F、L6-Cl等在内的若干种给体材料。

  客观上来讲,韩嘉莹仅花费了大约两周的时间,就把这些新的材料都给肝了出来,工作效率确实很高。

  究其原因,一方面,有了L2、L6,再去开发L2-F、L6-Cl这些新材料的话,就容易许多。

  因为优化的位点都是在BDT单元上,而氟取代或者氯取代的BDT单元是有现成材料的,不需要重新合成,所以相当于只用另外投一个Stille偶合反应即可。

  另一方面,现在韩嘉莹长期专攻聚合物给体材料的合成,对给体材料的合成功底已经非常深厚,再加上应用了可以缩短反应时间的微波反应器,还有徐心洁这个本科生小帮手,学妹的工作效率得以大大的提升。

  原先投一个聚合反应,从投出反应到拿到产物,可能需要拖一周时间,现在速度快的话,最快两天就可以搞定。

  投反应1小时,反应时间8-12小时,甲醇、丙酮、正己烷索氏提取12小时,氯仿索氏提取12小时,真

  请收藏:https://m.yund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