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2章 反书_从民国开始的诸天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糊名的,有个好名声传到县令耳中,你说县令在判卷的时候会不会高看一眼?”

  鹿泰恒吐出烟圈,冷笑一声。

  他也参加过科举,对县试的这些圈圈套套再熟悉不过。在县试的时候,一个录取的名额暗中开到五十两银子,但为了以示公平,县令往往圈定的受贿赂名额不多,只有不到十人。

  这十人的名额是分不到鹿家手上的。

  但是滋水县县试的考生就这么多,同等考卷情况下,肯定是有名气的考生位居前茅,而没名气的考生则位居之后……

  “再说,你难道想让兆鹏和兆海一辈子屈居在白家兄弟之下吗?”

  鹿泰恒幽幽说了一句。

  “爸,额这就去准备!”

  提到这,鹿子霖立刻就来了精神,他这一辈子都想压白嘉轩一头,但是难啊,这时间一长,也就没有了这争强好胜的心气了。

  可是要让自己两个儿子比不上白氏兄弟,这可不行!

  刚才鹿老太爷提起县试,这让他想起了朱先生,朱先生是县城白鹿书院的山长,也是白嘉轩的亲姐夫。

  虽然朱先生不像是会徇私情的人,但这可说不准。

  就算不朝县令那边使劲,但县令看在朱先生的面子上,只要文章做的不差,县试这一关,基本是稳过。

  ……

  数日已过。

  白贵和白友德也搬了新居,是村东头的老宅。

  白友德一开始也不是佃户、长工。

  同治十一年至同治十二年,北方大旱,旱灾波及晋省、鲁省、豫省、秦省大部,整个黄河流域几乎都有旱灾,甚至波及到了长江流域。到了光绪五年,据统计,此次饥饿而死的灾民就达一千三百多万。

  白友德他爹扛不住饿,将家里的几亩旱坡地,和三分的水田卖给了鹿家,并且和鹿家签订了契约,一辈子要雇佣白家当长工,不能擅自解约。鹿家同意了这合约,因为眼馋白家的三分水田地,这可是上好的庄稼地,能与鹿家在河沿的四十多亩水田地连在一起。

  长工是半约束人身关系,有些主家好的,吃的比当自耕农要好得多。

  不过当时的白贵爷爷也并非是完全卖地的不肖子孙。

  而是卖给鹿家的这些地多采用了永佃制。

  所谓永佃制,就是一田二主,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永久分离。土地分为田底和田面两部分,地主占有田底,其权力是向佃户收租,佃户占有田面,其权力是永久使用土地。

  卖了地,又没完全卖……

  正在灶上热饭的当头,周元看四周没人,合上了门,神神秘秘的从怀中掏出几本书册,一脸兴奋的对着白贵说道:“白兄,额几天前放假回去,特地让家中下人在长安城里收集一些新兴的时事,你看……”

  被白贵说了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周元深感自己见识浅陋,所以等狼灾消停一阵子后,响午放假回了家中,托付下人收集一些时事文章。

  “是吗?”

  白贵拿着一个窝窝头,这是加了白糖和一些猪油做成的窝窝头,比以前的窝窝头好吃多了,又香又甜。

  搬了新家之后,他可不想委屈自己。

  他走到周元身旁,随手翻看了几下,这些所谓的时事文章大多是南方的报社将最近发生的一些大事汇总起来编辑成册,里面有《中外纪闻》、《求是报》、《沪事新报》、《时务报》等等。

  这种将报纸整理在一起,编成书册贩卖,后世现代已经很少见了。

  不过现在北方和南方几乎是两重天地,北方信息闭塞,再加上清廷有意的遏制,不让人心思变,所以北方报社极少,一手的新闻资料也是极少。将新闻编辑成册就有利可图,贩卖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等等,这是《半哭半笑楼诗草》?”

  白贵翻了一下,待看到一本诗集的时候,吓了一大跳,这可是妥妥的反诗,作者署名为半哭半笑楼主。

  这可和写仙侠小说的还珠楼主李寿民不同。

  作者真名极少数人知道,但白贵恰恰听过,盖因为这位后世书法实在名气不小,在厕所写的“不可随处小便”被人揭去当了宝贝。是同盟会的大佬,也是秦省三原人,原名于伯循,又名于诱人,后反清,以“微管仲,吾辈披发左衽也”,以华夏衣冠为右衽,从此改名。

  请收藏:https://m.yund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