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百四十一章:出口转内销_一九八一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黄瀚、成文阁、黄馨身上都背着“双肩包”,里面都装了两三只“双肩包”。

  第一天,情况不明,小心为妙。

  为了避免被谁抓了“双肩包”被没收造成大损失,黄瀚让张芳芬在一个巷子口远远的瞧着,绝大多数“双肩包”都在她带着的编织袋里装着。

  黄瀚不怕谁,身上只带了三只“双肩包”,不对,应该是四只,因为那只花花绿绿准备装钱的包此时放在背着的“双肩包”内。

  机灵点,又没有摆摊设点,发现摆地摊的小商贩开始骚动撒腿就跑,被抓到的可能性太小了。

  万一运气不好,真被工商所抓了,黄瀚肯定死不承认做买卖或者投机倒把,难道谁还牛逼到有录像取证?

  真有谁来抓人,黄瀚还要看看来的人究竟是不是有管辖权,要工作证看看那是必须的。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期,管理有些混乱,是猫是狗都敢套个“红袖箍”上街执法、村子里的联防队员都敢把自己当警察。

  而被欺负的人大多数不敢询问、质疑对方的合法性。

  真要是有人较真,往往这些欺软怕硬的假洋鬼子就会选择识相。

  因为他们罚没东西、搞到罚款都是进了他们的或者他们那个群体的腰包。

  这些人类似于在坑蒙拐骗,当然害怕被揭穿,一般情况下都是挑老实人欺负,谁敢撕扯他们去派出所,谁就能赢。

  张芳芬是个胆大心细的,她小时候就曾经跟着家里人做生意。

  那时是解放前夕更加乱,三水县做生意的要躲共、国两党收税、纳捐呢!更加不容易。

  张芳芬知道只要自己手里的货不被扣了,就没啥损失,黄瀚那一边的东西少,算不了多少金额,被抓了估摸着也没法按上投机倒把的罪名。

  之所以做这样的安排纯属为了“小心驶得万年船”,事实证明有些多虑了,根本没有人在抓投机倒把,公然在路边练摊儿的有不少呢。

  想来应该是国家鼓励个体户发展,此时对于小商小贩采取容忍态度,只要不过分,基本上是睁一眼闭一眼。

  大摇大摆走在记忆中的那条街上,从容淡定的黄瀚手上拿着一只用旧报纸撑满的“双肩包”,一边走还一边吆喝:

  “出口转内销的牛仔布‘双肩包’,质量领先欧美,现在便宜卖了,一只十五块钱!”

  跟在后面的四儿和五儿捂着嘴直乐,她们知道黄瀚是在胡扯呢!

  因为昨天晚上张芳芬就说过了,“双肩包”就是自己家做的。

  然这样吆喝真的是立竿见影,因为此时的中国人极度不自信,绝大多数人都崇洋媚外,认为出口货肯定不赖,进口货肯定好。

  黄瀚的吆喝吸引了一家三口,一个大约三十几岁的妇女停下脚步问道:“孩子,包拿给阿拉看看,这真是出口转内销的包吗?侬恐怕是吹牛吧!”

  黄瀚不仅仅递

  请收藏:https://m.yund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