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百三十五章 稳赚不赔(45/142)_重生之完美未来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岳艺玲不明白的道理,董晨曦也不明白。

  所以第二天她送赵浮生离开的时候,就对赵浮生问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

  “刘德桦为什么要给你开那么高的价格啊?”董晨曦对赵浮生问道。

  赵浮生笑了笑:“怎么,觉得我不值这个价钱?”

  毕竟二十万港币,换算成人民币的话,也就是二十一万左右,按照正常来说,真的算是高价。

  董晨曦点点头,大家也不是外人,她自然是有一说一,不需要考虑那么多。

  赵浮生坐在候车大厅里,看了一眼窗外的风景,又沉吟了片刻,这才开口说道:“这几天你也听说了,香港那边的电影市场,是不是很不好?”

  董晨曦一怔:“没错,这个我倒是知道。”

  因为之前赵浮生要资料的时候,她查询了一下,发现最近几年,香港电影市场确实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说起来,二十年前,也就是一九七九年,是香港电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开始。大批电视幕后工作者转投电影圈,包括许鞍华、章国明、谭家明、严浩、徐克、余允抗等等,他们本着对电影的热诚,及年轻人特有的创意和社会触觉,拍出不少充满个人色彩的电影作品,为香港电影打开崭新的一页,很多作品都很能表达这些导演对当时社会气象的感觉及情怀。

  虽然这些新导演全被以“新浪潮导演”之名,但事实上,他们每一位的作品都极富个人色彩,并没有陷入香港电影类型化的传统模式。许鞍华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锐。徐克有一股神经质的张力,方育平作风朴实,真实感浓厚。严浩浪荡于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间。谭家明走中产美学,章国明擅拍警匪片等等,这些特质都体验到新浪潮电影的作者论美学。

  新浪潮标志着香港电影与上一代华夏本位粤语片的决裂。五、六十年代的粤语片往往背负着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创新,而新浪潮电影则带有浓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强烈的本地感性,这跟导演们于香港成长、受西方教育很有关系。

  此外,这时期的电影都慎用大明星,制作成本亦得到控制,跟后来的港产片标榜卡士明星,动辄千万制作的营运模式可谓截然不同。

  香港的电影界从来都是以商业挂帅,新浪潮电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难免被淘汰的厄运。到了八十年代初期,新艺城影业公司异军突起,吸纳大批当时崭露头角的导演:吴宇森、徐克、林岭东、高志森等,炮制一部一部商业挂帅的电影,其中以喜剧为主。

  跟七十年代末兴起的新浪潮相比,八十年代的香港电

  请收藏:https://m.yund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