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948章 一路风雨没彩虹_大宋的最强纨绔子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这个西南边陲之地,其实赵家皇权的影响力甚至不如高方平大一些。有少数人连当今皇帝是谁都不知道,却知道大宋有个猪肉平。

  强人政治就这样,谁强大家就容易记住谁。成都人尤其如此。譬如从礼仪上说刘备是皇帝,和诸葛亮葬在一起,皇帝优先这个地就该叫汉昭烈庙。

  然而那仅仅是历史书和官方的口径,但是在民间,成都老百姓不怎么买刘备的帐,只管那个地方叫武侯祠,这个传统延续了近两千年。

  猪肉平作为大了,所以尚未进成都,粉丝群体对他的心态,实际上就是对诸葛的心态……

  入川的路尤其不好走,进度很慢。

  中秋早过去了,已经进入了九月末,高方平的队伍才刚刚进锦州。

  除了毕世静部一万五千骑兵外,还有沧州带出来的五万多山民。此外从京县、大名府、江州等各地调集的少年军、匠人、理科党,这些被调集起来支援边疆建设的知识青年,又是三千多人。

  这七万多的庞大队伍加上一万多军马,简直是一群大饭桶,粮草的补给,就能在让沿途州县把高方平的团队看做瘟神。

  没有任何地方官府敢接待这个团队。除非战乱,否则这是大宋历史上罕见的大迁徙。

  毕世静部乃是禁军,依大宋规矩,获得枢密院行军命令后,除了携带少部分底粮外,补给都要在沿途的州府进行。此点好说,地方负担再大,也要让朝廷的禁军就食。

  毕世静部吃了东西后,就会签字“吃了某州多少粮食”,其后上报那一路的转运使,然后户部会在收缴地方钱粮的时候给予减免。

  大宋的后勤制度就是这么操作的。否则这个时代最大的损耗就在运输,如果从中央直接调集军粮,根据大宋的尿性,一千吨粮食从汴京起运,到成都府时候最多剩二百吨。

  是的就有这么丧心病狂的损耗,官面理由是粮食被押运队伍路上吃光了。当然也会掺杂很大一部分贪污等各种损耗。

  那么鉴于大宋文官牛逼,父母官不怕军伍。于是中央禁军走到哪,就在哪个地方就食。这既能限制军伍作为,也能有效降低行军损耗。但缺点也很明显,这样的补给机制,很难支撑大规模的行军和机动,战争潜力相当的有限。

  因官僚系统的低效,然后是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每个州的自有粮食是有限的。所以朝廷派出来的转运使,除了是帮助皇帝收缴钱粮外,也是应对这种情况的,转运使有权利调集多个州的钱粮和运力进行统筹。

  譬如当时西夏四十万大军侵宋,亡国阴云笼罩,为了高效,赵佶把高方平任命为北方都转运使,意思是只要能打赢宋夏之战,整个北方的钱粮不通过朝廷,都集中在高方平手里统筹。

  这些制度造成了毕世静部可以吃公粮。但那些

  请收藏:https://m.yund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