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25章 人才(下)第二更,求月票_帝国的朝阳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切的问题,甚至关系到中国的未来。

  “未来也许够了,但是却解决不了眼下的问题,每年五百万的洋员经费……”

  摇摇头,唐浩然感叹道。

  “够办好几所同文学院了!”

  五百万,即便是银元,也足以让李经述惊骇的睁大眼睛,他简单不敢相信自己所听到,差不多相当于一年三百余万两的支出!

  “现在这就是问题,一方面是府中的建设、公司的运营离不开洋员,另一方面这笔经费已经成为公司和府中的经济压力,所以……”

  话声稍稍一顿,站立于海边的唐浩然不顾浪花偶尔会飞溅到身上,手指着大海的对面说道。

  “我准备从日本聘请各类人员,他们或许不是第一流的,但至少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非常出色的,聘请一名洋员的经费,足够聘请五名甚至十几名接受同等教育的日本雇员,”

  引进日本智力,这是一个现实的选择,明治维新后,面对同样的人才需求问题,明治政府一面引进西方相关人才,一面进行教育改革,自己培养急需要人才,短短二十年间,便培养了数以万计接受高等教育和实业教育的人才。

  尽管作为敌人,唐浩然却不得不佩服日本,明治维新之所以成功,正是因其重视教育,甚至在整个明治维新期间中,教育经费一直是日本政府最大的开支项,甚至远超过军费开支,重视智力投资的结果成就了日本近代的成功。现在随着日本陷入战火,引进日本人才无疑是解决府中人才问题的捷径。

  “子然,你的意思是?”

  现在李经述反倒有些迷茫了,他似乎有些不甚明白唐浩然为什么会和自己说这些,过去相比于做官,他更喜欢吟风咏月,而现在,若是可以选择的话,在同文学院中研究学问亦是个不错的选择。

  “令兄是驻日公使,所以……”

  回头笑看着李经述,绕了一个大圈子后,唐浩然终于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希望公使馆那边的经方兄能够配合一二,比如,撤侨,以后每月从日本开出一艘船来,当然,至于招什么人、我去想办法,其实……”

  瞧着恍然大悟的李经述,唐浩然又说道。

  “其实中堂大人亦可考虑引进日本技术人员,就像天津制造局、大沽船坞以至煤矿、纺织厂,都可以引进日本技术人员,他们比洋员省钱,甚至比洋员更出色……”

  对此倒不是唐浩然的夸大之词,相比于日本对洋员引进的针对性和挑衅,洋务运动时的“我大清”全不顾洋员专业,如天津制造局的造枪的洋员,实际上不过只是当初安装设备的机械师,甚至就连同汉阳枪炮厂的洋员,于本国亦非从事军火制造。

  几十年洋务运动看似成果辉煌——建成了一座座工厂,可实际上那些工厂不过只是装备现代机器的“作坊”

  请收藏:https://m.yund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