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66章 分歧(求月票)_帝国的朝阳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PS.奉上今天的更新,顺便给『起点』515粉丝节拉一下票,每个人都有8张票,投票还送起点币,跪求大家支持赞赏!

  “在这个污秽不堪腐朽到顶的国家之中,唯一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希望的恐怕就东北,在东北方方面面都能让人感受到希望,在这里见不到呆然滞木清国人,有的只有那种充满朝气与希望的中国人,也许,这才是真正的中国人,而有别在满清愚民政策下的遭受奴役的清国人。”

  《莫理循日记》

  作为一名旅行家,莫理循早在八年前就从上海徒步旅行到达仰光,两年后又从曼谷到昆明,次年又作横穿东三省的旅行。1897年,莫理循成为《泰晤士报》驻华特派记者。在二十多年的记者生涯中,清末民初的变革,莫里循始终在场,他有记者的锐利眼光和宽广胸怀,他报道了许多划时代事件。

  当然,他同样也见证了过去十年间,中国各个方面的变化,在东北与俄国之间的战争爆发之后,作为《泰晤士报》驻华特派记者他立即来到了东北,当全世界都关注着前线的战报时,他反倒是更关心东北,准确的来说是战争对于东北方方面面的影响,这是一直为外界所忽视的。

  “影响就是影响,有什么不能承认的。”

  面对提问,一名在农商部就职的官员的直截了当的承认道。

  “战争怎么可能不会对经济造成影响呢?战争当然会造成影响,而且是各个方面的。”

  此前,有很多欧美媒体报道称,东北并不承认战争“影响”到了经济,只承认是东北的经济完全进入“战时状态”。但于农商部的人士的表态显然否认了上述说法。不过,他们同样也认为,作为一个人口只有不到4000万人的刚刚完成工业化的地方政权,“贸然与列强开战”的情况下,只能断然实施战时状态,以谋求战争的胜利,不像俄国这样的大国,对战争冲击有着更强的抵御能力。

  但对经济的关注并不是他的全部,实际上,他还用超出其它的目光关注着东北的整体。

  多年来,作为记者莫理循曾多次来到东北,也正是在他的笔下将泾渭分明将中国人分成了关内人与关外人,在他的笔下,那些摆脱了愚民统治的关外人,已经锐变成了“截然不同人种”,那种截然不同不是歧视,而是一种赞扬,在那些人的身上,他看不到中国人普遍具备的麻木不仁。而现在,在战争期间,再一次来到东北之后,莫理循所受到的冲击却是空前的。

  “在铁路两侧的移民点中,我随处可以看到武装起来的中国平民,与战争爆发初期,因对俄罗斯的恐惧而导致清国各地人心惶惶不同的是,关外的民众尽管受到战争的直接影响,但是他们却没有表现出任何恐惧,反倒是一如既往

  请收藏:https://m.yund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