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举改制_红楼之当薛蟠成为学霸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薛璋却没有立时应下来,而是对薛老爷解释道:“前儿刚从虬儿的先生那里知道的消息,朝廷有意对科考进行改制。从前只需选择五经之一做本经修习即可,当初我治的便是《诗经》。如今朝中正在商量要将其改为五经都要修习,县试、府试、院试从五经中随机选一经出题,乡试、会试则是五经各出一道题。”

  薛老爷还是初次听说这件事,闻言也惊呆了,想要科举的读书人历来都只需要选五经中的一门研习即可,这规矩自前朝就开始了,哪里知道竟就要被改了呢!单治一经和五经都治的难度可是天壤之别。

  “那虬哥儿的乡试会试?”薛老爷忙问道。

  “便是要改,也不在今次,若是虬哥儿此番乡、会两试能接连中榜那是天之大幸,若是不幸落弟了,待到科考改制之后,他可就要加习其余四经了。”薛璋叹气道,他的科考运就不佳,蹉跎了多年,如今已经心灰意冷,本以为儿子比自己天资还好,运道也不错,哪里知道就偏赶上这个档口呢!

  薛老爷也是心里叹息,好不容易薛蟠有心向学了,怎的就碰上这么个运道呢!

  “如今县里也已经知道了这个消息,前儿于秀才写信同我讲,县里的书院已经广寻五经名师,于秀才应邀教导《尚书》,李秀才教《周易》,我打算也去县里教《诗经》,他们还在寻找治《礼记》和《春秋》为本经的秀才或举人共入书院做先生,想必不久也会有好消息。这书院,才是蟠儿该去的地方,只是不知道你的意思。”薛璋同薛老爷解释了一下自己年后的去向。

  薛老爷哪里会不同意,这进学是大事,县里能办起一个适应朝廷科考新政的书院是好事,恐怕很多其他县里都办不起这样一个能招揽五经老师的书院呢。

  “咱们县里要是真办起这样一座书院,只怕周围县镇要有不少的学子要来咱们县里附学呢。”薛老爷叹道。

  “正是呢,这也多亏了吴县尊大力支持。”薛璋点头应道。

  自从科举改制的消息传了出来,吴县令那里就同在县里办着书院的于秀才商讨了扩建书院、广招先生的事。于秀才原本只是在自家的宅子里教三五个蒙童,如今光老师就要再礼聘四位,若是老师到位,只怕会有不少慕名而来的学生,那于秀才的家可就不够用了。

  吴县令想着大兴文治,自然要为于秀才解决这个书院扩建的问题,他的办法也很简单,直接找上了本县最有钱的几户士绅进行了一次募捐——这些士绅家里也都有聘来的西席来教导家中的子弟,但如今科举改制了,他们家中所聘的西席也只是专治一经的秀才或举人,自然也都是心焦于如何给自家的子弟聘请全科的名师,见吴县令有意建这么一个书院,自然是大力支持的。

  

  请收藏:https://m.yund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