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四二九 新移民(上)_迷失在一六二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能从容面对,并且主动去找死的毕竟不多。

  但若选后者,他们要面临的麻烦也同样不少——这年头的读书人很少有单门独户,他们身后大都有一个家族作为支撑。这些官员在海南岛赴任,他们的家族和根基却多半依旧是在大陆上。以本地人为主体的吏员和小官僚们可以毫无顾忌的投靠短毛,而那些从外地前来上任的正印官们却不敢如此“洒脱”,他们必须要考虑整个家族的安危。

  好在形势的发展很快便出乎所有人意料——打了大胜仗的短毛们并没有正式扯反旗,反而主动接受朝廷招安,通过谈判从大明王朝手中得到了海南一岛的掌控权,这使得那些官员们的眼前道路一下子变得畅通起来——再也不用左右为难担心两头不讨好了,安心继续干活就是,为短毛效力也就是在为大明效忠

  在此之后,他们或是亲自,或派人,纷纷前往琼州和临高等地与短毛正式接触,而这些短毛控制区的快速发展也着实让那些地方官结结实实感觉到了震撼。脚下踩着宽阔坚实的水泥道路,眼中看到那些琳琅满目的货品,就算是再怎么忠诚于大明朝的人,只要他还有基本的判断力,就只能得出这么一个结论——短毛的治政手段远胜于大明。

  那些浑浑噩噩只为捞钱混日子的官员对此无所谓,但也有些确实想为本地做点实事的,便开始主动向琼海军靠拢,以求同样给自家治下百姓带来利益。昌化县令张三光便是其中一位,他已经几次亲自前往琼州府和临高县与短毛的“委员会”接洽,希望能从短毛这里得到帮助,把昌化给发展起来。

  出于时代的局限性,张县令虽有良好愿望,对于该如何发展一地经济却并没有太多手段,无非是一些传统的“鼓励农桑”,“轻徭薄赋”之类想法。不过穿越众在此方面的思路可要开阔多了,尤其是出生于七八十年代,成长于二十一世纪初的这批人,在整个社会都在全力追求经济发展的氛围中,现代社会发达的资讯传播系统使得他们即使从未有过任何从政经验,也都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影视作品,新闻报道,甚至是文学小说中了解到那些最起码的治政知识——诸如大力发展工农业,注重贸易流通,开发适合于本地的特色经济等等小技巧,在后世看来都是很寻常的手段,在当时却属于很少有人能理解的所谓“治国大道”。

  …………

  双方可以说是一拍即合,穿越众其实也对昌化县觊觎许久了——作为石碌铁矿所在的县治,昌化县本身确实具备优先获得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尤其是工业部门,其一直希望能从这里得到更多的矿产资源。先前依靠本地人自行开采,依靠人力畜力慢慢输送出来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琼海军日益增长

  请收藏:https://m.yund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