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一千二百七十四章 不欢而散_逆天明末三十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光靠区区八旗,根本不能形成有效的通知,大明的根基在南方,当年朱元璋也是北伐成功,只要建虏不能威胁到长江以南地区,大明的后备实力就很充足,完全有能力反攻并且耗死建虏。所以杨嗣昌建议攘外必先安内,先跟建虏议和,稳住他们,然后又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策略。说白了就是调集明军精锐,在西北各省建立屏障,从各个方向同时攻击流贼,压迫他们的生存空间,让流贼断粮而败亡。

  可卢象升完全没按照杨嗣昌的套路来,或者说他从根本上不认同杨嗣昌的观点,卢象升是坚定的主战派,在跟建虏多次交手的过程中,他已经有了超前的意识,或者说他看到了建虏可怕的地方,包括任用汉人文官,建立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等等,并且皇太极的一系列政策完全将女真从部落变成了一个国家,或者说因为发展过快,女真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在制度上朝着大明靠拢,卢象升完全看到了大清国成为第二个大元的可能,所以他坚决反对议和。这就必然跟杨嗣昌形成理念上的冲突,而最悲催的是,卢象升长期在外作战,对朝中的形势没有把握住,有道是朝中有人好做官,卢象升是驻外大员,却在朝中无人支持,所以形成了以杨嗣昌为首的一边倒的局面,那卢象升的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且杨嗣昌好歹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案,但是卢象升也许是因为沟通不畅的原因,也许是因为方案不成熟的原因,总之到卢象升死的时候都没有给崇祯皇帝一个满意的方案,自然以崇祯多疑的性格会更加偏向于杨嗣昌,这就间接导致了天雄军的悲剧。

  总之,渔夫概括一下卢象升最后的结局,臣子之间个人斗争的因素应该排在第二位,放在第一位的应该是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导致杨嗣昌和卢象升完全像是相反而行的两驾马车,最终有一驾马车会散架,而很不幸,卢象升扮演了这个悲剧角色。)

  接风宴进行到这个份上,卢象升和杨嗣昌已经没有了继续吃下去的兴致,毕竟二人今天是初次见面就闹得如此不愉快,这以后还要合作在陕西平定流贼,若是现在搞的这么僵,以后怎么办?孙传庭有心打几句圆场,可是见两人都是面露不快,一时间也不知道从何说起。还是卢象升放下酒杯长舒了一口气道:“杨大人,是下官孟浪了,初来乍到,多有得罪,眼下流贼仍然盘踞在陕北,这次圣上将我们天雄军调来也是想毕其功于一役,还要多仰仗杨大人啊。”卢象升想想自己毕竟是晚辈,又是下官,还是客兵,若是当面跟杨嗣昌顶撞显然于礼不合,卢象升也不想把局面弄僵,所以率先给杨嗣昌制造台阶。能做到杨嗣昌这样的大员,自然都不是一般人,就坡下驴的

  请收藏:https://m.yund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