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零八章 应对_南国江山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起巨大的震动。

  那些文士们虽然没有喊出来,不过他们心中自然在为徐温的举动而拍掌叫好。自从中唐以来,天下便是武夫当道,他们这些文士仅仅只能作为武将的附庸或者幕僚而存在,自然让他们感到不爽。而徐温的上书虽然没有直接提到让文官来担任刺史,但话中意思却差不多是。这无疑让他们看到了与武将们平起平坐的希望。是的,此时的他们,在心中的要求也不过是与武将们平起平坐而已。

  而武将们却觉得作为武将出身的徐温,却上书要求军政分离,此举分明是在讨好那些文士,这是一种背叛。在他们看来,淮南是他们这些武将一手一脚打出来的,与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士何干?那些文士也就知道躲在后方吟诗作词,然后就是对他们这些在前方流血的人指手画脚,一点真本事都没有,凭什么当上刺史?

  当然,不管是支持的还是反对的,实际上都不是什么高层人物;那些真正的淮南高层,除了节度判官周隐在第一时间就站出来支持外,其他人在杨行密表态之前,却没有一个人出来说什么,都选择了静观其变。

  他们不知道徐温的上书到底是他自己的意思还是杨行密或者杨渥的意思,所以在搞清楚之前,都只让下面的官员们打打嘴仗,自己却不插手。

  过了几天后,寿州刺史李承嗣上书节度使府,提出辞去刺史之位,只担任军职。当天下午,正在鄂州军前的李神福也送来奏章,其中的意思与徐温、李承嗣二人差不多,但话语却比两人要直接尖锐多了,不仅直言武将担任刺史的各种危害,还公开宣称文武分离,要求武将不得干预民政,文官不得干预军务。

  相比于以前一直低调,去年才刚刚担任苏州刺史的徐温,李承嗣、李神福二人的影响力就要大多了,尤其是李神福,这位淮南的常胜将军,在军中的威望极为深厚,他的奏章刚刚递交,那些之前还在反对的将领们便纷纷闭口不言了。

  而两人的上书也让那些淮南的高层看清了局面,知道徐温的上书并非是他自己的意思,而是节度使府提前安排好的。

  李承嗣作为外来将领,在淮南没有什么根基,之前除了忠于杨行密以外,对淮南的事情也一直保持中立态度;而李神福更不要说,对杨行密忠心耿耿。这两人几乎同时上书,大家如果还不明白这是谁的意思,那就该趁早卷铺盖回家养老了。

  不过虽然知道了军政分离是节度使府的意思,但淮南高层依旧风平浪静,没有谁出来表态,连之前公开支持军政分离的周隐也没有之前活跃了。

  而吴王杨行密也依旧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对于徐温等人的先后上书既不批准,也没有反对,平日里照常召见臣子,照常召开公议,决断淮南的大小事务,似乎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般。过了两天,杨行密又忽然亲自操办起世子杨渥的定亲之事来,等到定亲之事忙完后,杨行密才忽然宣布,将要亲自巡视淮南各州,而淮南大小事务,由留守的世子杨渥全权处理。

  请收藏:https://m.yund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