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一十一章 是你请我我才来_从1983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下春节联欢怎么搞,小许你刚来,我简单介绍一下。

  首先我们是录播,时间要跟央视错开,初步定在腊月二十八。计划八点钟开始,时长三或四个小时,具体看节目编排。

  我们已经做了些主题选取,内容要积极向上,体现新时代年轻人的精神面貌,最好还能反映一些尖锐的社会问题。节目形式有歌舞、相声、小品、曲艺杂技等等。

  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节目内容,一定得保质保量。”

  他说完,又道:“我们上周分配了任务,大家都说说进展如何?”

  “歌舞类的,我跟海政文工团联系了一下,那边正好排了个新舞,叫《太阳之歌》,群舞,21个演员,我已经通知他们过来。”一个导播道。

  “嗯,可以。”

  刘迪记录。

  “市歌舞团有个舞蹈《春天》,不是新作品,但我看着还好,我带来本带子,大家瞧瞧。”

  李航取出一本录像带,这会议室还挺高级,有专供播放的电视机和录像机。

  只见屏幕上雪花闪烁,画面逐渐清晰。

  七个人,不同服装显示着不同身份,一个穿着女排的运动服,一个好像是小保姆,一个好像女学生,一个社会青年戴着绿帽子,别的看不出来。

  四男三女,音乐一起,开始跳。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使你更发奋,春光温暖万颗心,春花朵朵摧征人……”

  艾玛!

  许老师一捂脸,如此乡土轻快的音乐,质朴向上的歌词,明媚尴尬的笑容,广播体操似的舞蹈动作,真是满满的时代气息。

  “一年之计在于晨,早晨使你更精神,晨光激励万颗心,晨风吹拂创业人……”

  “……”

  他强忍着没笑,李航却觉得很厉害,并且大部分人都觉得不错。

  搞晚会历来如此,制作团队不了解观众喜欢什么,他们也不需要了解。因为整个八九十年代,你不管搞成什么样,观众都得看——因为没别的选择。

  网络时代兴起后,制作思维有所改变,能看出来,但就是很尬,像那种不了解年轻人生活,还非得跟你尬聊的老人家。

  你也只能尴尬的笑笑。

  再后来,彻底没人看春晚了,又开始请各路流量,就为了吸引粉丝,把持住那几分钟的收视率……

  文艺部最年轻的是王娟娟,但没啥话语权,别的都是三四十岁,甚至快退休的了。

  “我跟李婉芬和周国治老师通过电话,他们今年不上央视春晚,我们可以请过来做个小品。”

  李航看样子是主要负责人,一个人联系了好多节目。

  而李婉芬和周国治都是《四世同堂》的演员,去年上了央视春晚,演了小品《送礼》。

  “嗯,这个不错,两位都是观众喜欢的表演艺术家,肯定会受欢迎。”

  刘迪又记了一笔,看看单子,初步有了十五个节目。

  “节目不怕多,审查还得一轮一轮往下刷,十五个远远不足,大家继续开动脑筋,群策群力。”

  刘迪见众人讲的差不多,扭头问:“怎么样小许,有什么想法么?”

  “呃……”

  许非顿了顿,开口道:“恕我直言,与其做这种节目,倒不如不做了。”

  “啪!”

  李航一拍桌子,“你什么意思?什么叫这种节目,这都是千挑万选选出来的。年轻轻的得虚心学习,有点教养,别这么说话。”

  “啧!”

  一瞬间,许非真有公牛闯进瓷器店的感觉,比艺术中心差远了。

  “首先一点,希望李老师搞清楚……”

  他看着对方,笑道:“是刘主任请我来,不是我死皮赖脸非要贴着来。我们不是一个部门,连一个单位都不是,咱没这个交集。

  您说节目,那就说节目。

  李婉芬和周国治好,嗯,两位确实优秀。但您就没想过,为什么央视去年请他们,今年就不请了?

  那是因为《四世同堂》热播,有这个影响力了,所以央视才请。现在热乎劲已经过去了,我们再请过来,这算什么?”

  许非扫了一圈,掷地有声,“搞晚会辛苦,诸位老师都不容易。但我们费了半年时间,累死累活,搞出一台春节晚会,就是为了捡央视剩饭吃的么!!”

  (还有……)

  请收藏:https://m.yund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