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百一十四章 闲谈_从1983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许老师服了,74岁的老爷子,精力比自己都旺盛。而且始终对电影保持一种饥渴感,好像要把所有的生命力都投注进去。

  谢晋在晚年,不能说凄凉,但也令人感慨。

  在电影逐渐市场化的时候,他的票房不好,经商又不成功,无钱拍戏。所以他稍微有些钱,就要拍片,结果连筹备都没成。

  筹拍《乡村女教师》时,谢晋对自己公司经理说:“我剧组成立了,我要开碰头会。”

  经理就在饭店包了个房间给他,一进门傻眼了:在座的全是60岁以上的老头老太太。

  经理说,你得找年轻人,年纪大怎么干活?

  谢晋指着一位70岁的摄影师,说他明明很年轻啊!

  当时是2002年,最后没有拍成。因为老头的名字早已高高刻在中国电影史上,但同时,他的时代也早已过去了。

  ……

  不知不觉到了夜晚。

  影视城依旧喧如鼎沸,许非的剧组也在拍,两个景区互不干涉,就是能看到清朝人、明朝人、洋人、仙女走来走去。

  那两个名演员拍完八小时,又加了会班,已经闪人了。

  暂时休息的功夫,许非弄来几条烤鱼和别的海鲜,谢晋一瞧把啤酒放下,摸出瓶黄酒来,乐道:“这个可以吃,对胃口。

  知道我外号叫什么?谢八斤,喝黄酒有八斤的量。”

  “我喝不惯,来白的吧。”

  许非站起身,又对另一位道:“郎叔,您喝点什么?”

  “我什么都好。”

  郎雄用手虚护着杯,十分客气。

  “那少来点白的。”

  他给倒了点白酒。

  《鸦片战争》有几位台湾演员,演奕山的葛香亭,演十三行老板的郎雄,都是早年从大陆过去的。

  郎雄就是《推手》《喜宴》《饮食男女》里的那位,口音字正腔圆,底气深厚,听着非常舒服。

  而且他这张脸,用李安的话讲叫“五族共和”,无论大江南北、两岸三地、乃至日韩新马、西方人看了,都觉得是中国父亲的形象。

  私底下很幽默的,荤素不忌。

  仨人就在古南粤街头喝酒,夜色朦胧,人群忙碌,昏黄和幽白的灯混在一起,似把全体笼罩上了一层薄薄的,磨砂般的颗粒感。

  杨榕跟一群小伙伴在不远处歇息,她演个丫鬟,有台词和镜头,其他人属于群演。五月的天已经热了起来,蚊虫飞舞,小姑娘拿顶草帽玩,不时扇着驱赶。

  “外国人就是惯,拍戏也要讲时间,多了还得加钱。我当年在制片厂,每天五毛钱补助,再早才两毛五,没人叫苦叫累。”

  “那会拍戏也慢啊,一天一个镜头。您把《鸦片战争》挪到70年代,得拍两年。所以时代在变化,有些要坚守,有些坚守不了,就只能适应。”

  “……”

  谢晋又瞅了他一会,笑道:“你比我更像74岁,没年轻人的冲劲。”

  “呵呵

  请收藏:https://m.yund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