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8章 汉代兵制_穿越三国之黄巾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家伙也都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把自己知道的一股脑全都说了出来,张亮也听明白了。

  原来颍川郡有17个县,郡守在阳翟县(今河南禹州)城里。

  除了阳翟县外还有阳城、轮氏、郏县、父城、颍阳、襄城、昆阳、舞阳、定陵、郾县、临颍、颍阴、许县、新汲、鄢陵、长社这十六个县。

  而汉代的兵制是以二与五的倍数来计算的。

  最基础的单位为伍,每五个人有一个伍长;

  两个伍为什,每十个人有一个什长;

  五什为队,每五十个人有一个队率;

  两个队为一屯,每一百人有一个屯长;

  两个屯为一个曲,每两百人有一个军侯;

  两个曲成一部,每四百人有一个军司马。

  通常每五个部为一个营,即为一独立的作战单位,通常统军者乃将军或是校尉。

  整个汉王朝除了边塞县城分布3000——5000不等的兵力外。内地郡县的的郡国兵其实不多。

  就拿颍川郡来说,整个颍川郡一共有一个营(2000人)的官兵。一个郡还不如边塞一个县兵力多。

  郡守治所阳翟县有两个部(800人)的官兵,一部(400人)防守,一部(400人)机动,两部轮番交替。剩下三个部(1200人)的官兵分布在其他16个县,根据县城大小分别分布一个屯(100人)或一个队(50人)的官兵。

  原来在东汉初年的时候,刘秀改革军制,取消郡县正卒轮流上制度,兵员以招募为主。汉初,民17岁博籍(登记),成为具有兵役义务的待役人员,称为“正”。“正”20或23岁起役.轮流应征,服现役两年。一年在本郡为材官或骑士、楼船了;一年赴京师当卫士,或到边郡充戍卒(一说在本郡为材官、骑士、楼船,是正卒;卫士、戊卒为同样性质的服役,均不是正卒。前者系兵役,后者系摇役)。“正”不服役时,为预备役兵员,遇有战事,须随时应征,到60或56岁止。应役年限内的免役,分为复身(本人免役)、夏家(全家免役)两种。凡有一定军功、资历、爵位者,饲养、捐献军马或粮食、钱币达到一定数量者,朝廷礼遇的功臣子孙、学者、高龄者,男子身高不足规定尺寸(6.2尺以上)者,均可免役。

  所以整个东汉时期,募兵成为主要集兵方式,征兵制亦被废止。募兵制盛行的结果是,国家以钱征集兵员,加重财政负担;一批农民长期离开土地,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应募者对将领的人身依附关系加员,演变成私家部曲,造成地方势力膨胀,为军阀的形成提供了方便。

  等到了东汉末年,各种训练制度废弛,地方兵、京师兵皆无训练,战斗力明显下降。武器装备是战争的工具,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请收藏:https://m.yund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