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十六章 散兵游勇_规划大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提起升降的吊桥桥面板。桥面平日里平铺,若有需要,提吊起桥面板,隔绝交通。

  潘阳提出:村中尚需打造几架竹制大床弩,架设于桥头,以作辅助守卫之用。

  村中守卫力量薄弱,弓弩是极好的防卫利器。急切之间制作角弓已然不及,亦无处购买,且村中并无弓手,多制作简易竹木弩弓亦可御敌。

  按厅堂中的议定:村中乡勇以枪兵、弓弩兵各半。

  潘阳粗略盘算,仅止勉强够用而已,五十个乡勇还是少了些,但小村人数仅千余口。乡勇再多些,唐家各房长老就不愿意了。

  如果事到临头,兵勇确实不够用,再临时征召辅兵便是。

  村内作坊及溪流的规划本就是潘阳所做,在各处应做如何的防御布置,自然交代的明明白白。

  最终,经唐家各房长老商议,共举唐家族长唐豕,为防匪抗盗事宜之总管,在此期间一应乡勇指挥调度、人力安排、器械准备、作坊中器物制作均由需族长统一司令,任何人不得违抗。若有不从者,唐氏全族共击之。

  潘阳潘博彦,为唐村共聘之谋主,全面参赞防匪抗盗之一应事宜。

  潘阳第一个献策便是建言族长,安排口齿伶俐之人,在全村宣讲盗匪之事,无需隐瞒,但亦不夸大。

  务必使村中各人,明了实际情况。如此,可以安定人心,不打乱当前的生活秩序,有利于后续的器械生产与防盗行动顺利展开。

  立时便有人质疑这一献策。主张应尽力隐瞒消息,不使村中骚乱。潘先生跪坐唐豕一旁,那特意新增的案几之后,目视唐豕一言不发,并不做辩解。

  一番思考之后,唐豕决定听从潘先生的建言,安排多人在村扬讲解,安抚众人。

  事后证明正如先生所言,村中的景象波澜不惊。生活节奏除因初闻消息稍显慌乱外,不久便归于平静。只是村东头的打谷场上,日渐热闹了起来,那你在招募兵勇。

  应召的兵勇不几日便招足五十个,很快便满员了。唐豕安排自家护院的头领唐驴儿做这队兵勇的队率,依旧由两个老卒操练。

  小小的山村,有了几分热气腾腾、保卫乡梓的景象。

  几日后,潘阳去打谷场上看兵勇操练。只见众人衣着打扮,五花八门花里胡哨。

  有光头扎发髻的,有扎缁巾的,还有戴斗笠的。有赤脚的,有穿草鞋的,也有穿着麻鞋的。

  打扮最为齐整的,反倒是先前招入巡逻队的四五个轻侠和两个后来征召的猎户子弟。

  轻侠个个头扎缁巾,身穿麻衣短褐,脚蹬麻鞋。手中均持有一条齐眉的棍棒。

  两个猎户子弟,除了身上麻布衣服穿着整齐外。手中各持一条猎叉,是除了两个老卒唐六子、唐鱼儿手中制式长枪外最犀利的武器。

  兵勇们的训练内容,出乎了潘阳的预料。这五十个兵勇被分作五队,在进行队列训练,只是训练的口令,与后世大相径庭。

  队列训练的要求似乎也不同。对队伍的整齐划一要求并不高,更讲究的是统一的前进后退与转向,注重各队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不是说队列训练是后世军人的训练科目么,潘阳真的有些怀疑自己所闻所见了。

  训练休息之余,潘阳招唐六子、唐鱼儿近前交谈,得知二人原为北军普通士卒,队列演训是按原军中方法操练,但并不明了为何如此。

  问了一些北军兵营中的事情得知,官兵们也是一天只吃两顿。五天一操练就是比较勤奋的。

  就如同两个老足说的那般,十天半月不操练也是平常事。在营中三年,也就只发过一次军服。配发的盔甲在逃回家乡的路途中,早已卖给大户人家换钱了。

  问猎户子弟与其他人,为何应招做兵勇,大多数回答均是当兵勇有粮吃。问众人操练苦不苦?答曰三五日一训,不如何苦,只是可惜,不操练时没有饭食,若天天操练就好了。

  好在不操练时可以回家务农,巡逻队的兵勇就好命,天天有饱饭吃。

  潘阳听罢一时无语,如此只为吃饱饭的兵勇,若遇那盗匪来袭,真的可以指望他们击退盗匪保卫乡里?

  潘阳有些凌乱了。

  请收藏:https://m.yund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