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章 制艺笔墨纸砚_规划大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堂,再三恳请先生收下,一同送去的有唐八爷家那六个精致的烧陶酒盅。

  据村里专会烧陶器制品的梁九斤说,他要专为先生烧制一套锅碗瓢盆儿与洗漱用具。

  村里的篾匠刘篾刀知道后,转过日子,天还没有亮就带着两个徒弟去几十里外的黄龙山了。

  据说是唐村后山的老滕不够好,要到黄龙山里,砍几根好上好的金竹和老滕,为先生多做几把绝好的藤圈椅,编制几个结实好看的竹藤箱。

  潘阳对村里的各种动静,没有太多的注意。每天的上午,他依旧在授课,这一段时间主要教授的是算术。

  他犹豫了几天,在所有的学生都熟记了汉语数字后,他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把后世的阿拉伯数字以及一些数学符号逐渐的教授给孩子。

  并没有解释这些阿拉伯数字的来源和成因,也没有孩子来问,他们在心底理所当然的认为,先生教的东西和说的话都是是对的。

  这一段时间每天的下午,潘阳都在教这些小孩子们制作毛笔。唐家安排的几个仆人也站在一旁。从备料到采毛,选笔毫,仔细而又困难。

  取来的毛发质量好坏不一,拣选的工作变得比较复杂,制笔所用的水盆还好解决,但骨梳很少不太够用,好在有唐家富户又借出两把牛角梳,勉强有所宽裕。

  采毛的工作拖沓冗长。看到先生很有耐心,孩子们也就逐渐沉浸到其中。工具少技艺生疏,众学子轮流着用,制笔进度很慢。

  洗毛、齐毛锋的工作技术性很强,初时能插上手的孩子极少,暂时无事可做的孩子,潘阳也安排他们每日认真观摩学习。制笔的工作,日日在向前慢慢地推进着。

  制墨虽然相对简单,但好墨制作极难,晾房可以利用后院的一间小屋,盘一铺小炕就行,但目前没有多余人手,还没有准备出来,潘阳暂时便没有传授这项工艺,怕学子们贪多不烂。

  但各项技艺的制作流程,潘阳一直在用村里送来的白帛书写录入,由于不习惯,进程也不快。

  造纸需要的几个沤料池,唐豕早早安排人在潘阳指定的地点挖出,造纸需要的晒场和煮浆捞浆工棚正在修建中。铜制的纸辊当然好,就是太过昂贵。

  村中有不少石匠,然能够打磨出光滑圆润的石纸辊与石台,所需技艺精湛的工匠却是没有,唐豕已经托人到襄阳和南阳宛城去找了,估计要耽误一段时间,不过不要紧,沤竹子至少需要一两个月左右,还需要有石灰。世间制作蔡侯纸是不用石灰的。

  潘阳几日前去看过,村外的旧石灰窑还没有整治,石灰石也没有从后山里采回来。这时候的石灰多用于墓穴里,生活中运用的并不是很普遍,所以一般也没有什么储备。

  村旁靠近竹林的草坡上,放牧的孩子逐渐增多了。放牛、放羊甚至于牧鹅、放猪的孩子,都将自家的家禽牲畜,赶上了这片草坡。

  这里是唐氏家族的产业,虽然这个时代的地主们,普遍不会禁止别人在自家的山坡或草地上放牛、放羊。但因为草地与竹林相接,离后山稍近,经常会有蛇鼠出现,而唐村儿附近有草地的地方并不少,足以放牧家畜,所以原先就没有多少人在这里放牧。

  孩童们之所以增多,是因为不远处的学堂里,每天都有新鲜事发生。先生会用戒尺打学子的手掌心。

  孩童们渐渐都知道了,挨打的学子肯定没有背出诗文,或没有记住先生教授的学业,挨打的学子们都姓唐,如果在村里被孩童们在村中乡道里遇见,肯定会被哄笑。

  最要紧的是先生每天都会讲“三字启蒙”,里面有许多上古故事。即便不说上古故事,也会讲一个叫做成语的故事,还会剖解故事里面的道理,引导学子们讨论,可有意思了。

  经常有躲在学堂窗口外的孩童忍不住发言抢答,参与课堂里的讨论,或者哄笑说错话的学子,于是就会有仆役来院外驱赶。

  若躲在窗外安安静静不吵不闹,被学堂的仆役驱赶时,先生就会阻止他。甚至有几次下雨的时候,先生还允许孩童们都到学堂的屋檐下躲雨。

  先生每日都笑眯眯的样子,温言慢语地没见他发过脾气。

  “先生可好了。”孩童们都这样说。

  请收藏:https://m.yund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