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十七章 批量虚拟生产石墨烯_我的黑科技游戏具现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首肯,学习之余陆行舟就不去导师实验室,而是去了自己中关村实验大楼的实验室。

  两边的距离很近,步行十几分钟就能到。

  这里不仅是互联网大厂扎堆的地方,周围还是三所国内最顶级的大学。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不少私人实验室,都选择放在实验大楼内。

  陆行舟来到实验大楼。

  在电梯上看到了国科大的吴教授,在国科大公开课上见过这位教授讲课。

  对方应该不认识自己。

  陆行舟低着头,不想和别人打招呼。

  他挺讨厌无意义的社交,反正应该没交集,在校外不搭理也没事。

  却是没想到对方认识他。

  陆行舟低估了自己的名气,自从他在开学典礼上演讲,又意外被各种各样的人喷后,国科大很多老师都认识他了。

  “陆行舟啊,你怎么来这里了?在校外的实验室打工吗?”吴勇教授笑道。

  陆行舟只好装作意外地抬头看向教授。

  “啊,是吴教授啊,刚才我在想课题的事,有点走神了,对对对,就是在别人实验室跟着学习。”

  “那可有些早,你好像才研一吧。”吴勇很健谈地和陆行舟聊起来。

  还好电梯很快就到了,陆行舟赶紧告罪跑掉。

  吴教授好像是化为公司通信实验室的外聘技术总监,5G通讯吴教授肯定参与了。

  两人的实验室就隔了2层楼。

  陆行舟在18层,对方在20层。

  有空倒是可以去串门。

  陆行舟打开实验室,先把通风系统打开。

  然后就不管了,直接进入个人空间。

  在虚拟实验室做实验,可比现实里安全多了。

  他这次要做的,其实和2011年老鹰国科学家纳拉扬·奥斯曼做的类似,都是利用干冰和镁反应,得到氧化镁和碳。

  只不过他的实验方法,肯定和11年前的还原反应实验不一样。

  这可是22世纪电推火箭固态电池的生产技术,两者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在个人空间里,不需要考虑实验仪器的问题。

  比如现在,他需要一层厚度不超过纳米的干冰薄层,同时还需要一层镁粉。

  这些镁粉要细微到纳米级别。

  最后在几乎真空的环境下,让镁粉均匀撒在干冰之上。

  数量很有讲究,多了或者少了,都会得到不一样的东西。

  而且必须精确将镁粉,放在特定的位置上。

  只有各种参数都刚刚好,才能得到石墨烯薄膜。

  这是现实里,陆行舟没见过的提取技术。

  陆行舟也不知道是否可行,在现实里该怎么实现也暂时不知道。

  因为22世纪的技术资料,不会解释是怎么完成这些实验,需要用到什么仪器,怎么得到纳米的干冰。

  只会大略说一下流程。

  好在,虚拟实验室将一切不可能变成可能。

  不管是干冰还是镁,陆行舟在导师的实验室已经接触过了。

  所以模拟起来没有出现意外,相关条件也很快达成。

  散发着白雾的干冰形成一张一米平方的薄膜悬浮在空中,镁粉均匀的撒在薄膜之上。

  中间有空气墙隔开。

  当陆行舟放开空气墙。

  突然个人空间闪烁剧烈白光,让陆行舟睁不开眼,白光片刻间消失。

  虚空中,残留着薄薄的一层白色。

  陆行舟知道这就是氧化镁。

  他控制整个薄膜表层竖立起来,氧化镁滑落在地,变成一堆粉末。

  现在陆行舟的面前,立起了一张透明的薄膜。

  这层薄膜,就是石墨烯。

  制作石墨烯,不需要什么特殊材料,他的本质其实就是碳。

  当二氧化碳变成干冰形成了薄膜,然后再被镁还原再次成为碳时。

  正好就成了薄薄的一层石墨烯。

  当然看起来简单,实际却很难在现实做到。

  就和小说里炼丹需要各种火候一样,刚才的实验任何环节出问题,都无法获得单层石墨烯。

  而是会得到一层黑色的多层碳,那就不是想要的东西了。

  有了这层石墨烯,陆行舟可以继续接下来的实验。

  请收藏:https://m.yund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